栏目头部广告

重达百吨的黄河铁牛打捞出,为何不进行保护,专家:不敢动

首页

有些文物就是要露天摆放,不能滥加保护。比如黄河大铁牛,出土以来一直露天摆放。为什么不敢保护呢,最大的原因,就要问它的伙伴沧州铁狮子了。

沧州铁狮子太惨了,每次专家们想要保护它,都是对它的灾难性摧残。狮子都想说话了,我活了一千多年不容易,别再折腾我了。

沧州铁狮子建于公元953年,又叫“镇海吼”,高5.4米,长6.2米,宽2.9米,重量足足有30吨。一千多年来,铁狮子就这样日晒雨淋,虽然表面有些青苔和锈迹,但竟然没有大问题。直到有人想要保护它。

沧州铁狮子1961年,才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,而在1956年,铁狮子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。沧州作为狮城,铁狮子是狮城的最好名片,怎么能任由它遭受风吹日晒呢?于是在众多文物专家的一致赞同下,给铁狮子修了个遮风挡雨的亭子。然后就是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,让铁狮子接收到的水分不好蒸发,反而加快了铁狮子生锈的速度。1972年,专家们吓得赶紧让人拆了凉亭。

到了1984年,文物专家们又想保护铁狮子了。这一次他们想要把狮子陷在泥里的脚抬起来,理论上来说,这样可以减缓铁狮子腿部的锈蚀。基座建好后,用了起重机起吊狮子。然而,专家们在狮子的腿部填充的硫磺锚固合剂,却把铁狮子的腿撑坏了;狮子的下巴、尾巴、左后足和右前足完全缺损,受到连带破坏的地方多达42处。

1994年,10年前想要搬动铁狮子造成的损伤,已经让整个狮子都摇摇欲坠,专家们只能用钢管支撑狮腿,在施工过程中,竟又意外导致狮腿损毁,最终不得不增加了好多根钢管。短短三十多年,就把一个原本四肢健全、器宇轩昂、历经了千年风雨而不倒的狮子,保护成了高度残疾,以至于沧州政府都看不下去了,2009年,重新铸造了铁狮子所谓狮城的形象。

唐代的的铁牛和沧州铁狮子相比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工艺水平更高,铸造技术更加复杂多样。也许从图片上看,不都是黑漆漆的铁疙瘩吗?有区别吗?

铁牛铸造的时间就是公元724年,比沧州铁狮子还要早229年。不光有四尊铁牛,还有相应的四位农夫,铁柱和铁墩子等。而当时唐玄宗为了建造这些铁牛,用去了全国将近五分之四的年产铁量。

黄河的出现和建造,都有一些戏剧性。开元年间,恢复了平静的长安,逐渐涌入了大量人口。为了满足京城的粮食问题,蒲津渡浮桥的运载力就备受关注。蒲州位于山西境内的黄河东岸,山西产的盐和铁,就是通过蒲津渡运往长安。

原本,蒲津渡只是一处竹索浮桥,时值吐蕃趁机反抗,***扰唐朝边境。如果吐蕃长驱直入,长安也需要一处关口来作为缓冲。因此,重新改造蒲津渡码头,也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。

而蒲津渡在唐朝,本身就是连通南北的交通要道,又是军事重镇。只不过因为黄河经常改道的影响,所以蒲津渡这个地方只能建浮桥,以至于它在中国众多的名桥中显得单薄,不为人知。唐玄宗如果要改造浮桥,势必要考虑到在这里的驻军规模。蒲州是当时的中都,这里驻扎的部队规模也是当时的第二,浮桥显然已经不符合当时的运输和通行需求了。

而黄河改道,也是在这里建桥的难点,黄河泥沙大,河道变动也大,所以在黄河放置桥墩就成了难题。这也是,蒲州一直以来只建浮桥的原因。最终,在尚书张说的建言下,唐玄宗决定在蒲津渡建铁索浮桥。为了有足够的承重力,铁索就必须足够粗重;而要固定好长而重的铁索,原先的桥桩肯定是不行的。这可怎么办?

桥梁设计师,设计了4尊巨大的铁牛,放置在岸边的水里,充当桥墩。而最终的蒲津桥,被设计为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。铁索不是难点,桥墩的制作和放置,是桥梁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。

桥墩的形象,选用的是西北地区有名的秦牛的形象,古人信奉图腾和一些玄学。据《易经》记载,“牛象坤,坤为土,土胜水”;选牛的形象,就可以**住翻腾乖张的黄河水。竖直的支柱有七根,代表着北斗七星;而每头牛都有农夫控制着,意味着,铁牛**河水而人能够掌控铁牛。

黄河大铁牛的精妙还不止于此。每一头牛的细节都不尽相同。从外形上看,每头牛大小都差不多,长约3米,高1.9米左右,宽1.3米左右;每头牛都有漂亮的头饰,整体形象是前腿用力蹬,后腿下蹲蓄力,随时准备向前冲的架势。牛尾巴的地方,留着直径0.4米,长2.3米的横放的铁柱,横柱上有莲花、卷草、珠串纹饰等。专家估计,铁牛重30吨左右,再加上铁底座和铁支柱,整个铁牛墩子,可能重达70吨。另外,西北方向的牛是一头重达26.1吨的公牛,东北是黑唇黄毛牛,重31.4吨;西南是犍牛,也就是阉割后的公牛,它是牛中的大力士,也是这其中最重的牛,足足有43.5吨。

其次,四个农夫也有不同的形象。西北方向的农夫鼻头大,鼻梁很高,带着圆形小帽,穿着长袍,就像现在卖新疆羊肉串或者吐鲁番葡萄干的维吾尔族的装扮。东北方向的人身材粗壮结实,国字脸,粗长眉,还穿着骑士服,是蒙古族人。西南方向的铁人面部线条非常清晰,眼窝深陷,穿着藏袍,无疑是藏族人了;东南角的人则穿着唐装,头上还带着相公帽,明显是中原人士的打扮。这象征着唐朝的胸怀和气度,它接纳了各方的少数民族。

其实唐玄宗改造蒲津渡的时候,唐朝才刚刚经历了武则天统治后期的**,国库并不充盈,但事实证明这座桥是修对了的。这座桥一直从唐朝中晚期用到明代。虽然元朝时期桥一度被毁,但明朝时又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。清朝时期,黄河向西改道,蒲津渡才逐渐被废止,而铁索连舟的铁牛,就只剩下了**黄河的作用。

这之后,黄河大铁牛逐渐被人们所遗忘,成为只存在于历史文献中的文物。20世纪40年代,在蒲津渡附近的居民下河游玩时,还能摸到牛角,不熟悉当地水文的来往船只,还有被铁牛牛角撞伤过的情况。然而泥沙推动了铁牛的位置,它们和几个铁人铁柱一起,被淹没在深不见底的泥沙中。1988年,蒲州地区的博物馆工作人员,下决心要把铁牛找到。因为从历史记载来看,铁牛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工艺,同时人们也迫切地想知道,祖先们是如何把这么重的铁牛做出来的呢?

从铁牛表面的痕迹,专家推测出了它的制作过程。首先,匠人们用黄蜡雕出想要制作的铁牛的造型。然后用泥涂抹在蜡模外部,外面用小火慢慢烘烤。等外层的泥模彻底干燥定型之后,里面的蜡也融化得差不多了。由铁牛的下面部分留个洞,等蜡流干,再把滚烫的铁熔浆灌进去。灌的同时要足够的大火,放置铁汁过早凝固。

另外要说的是,唐代工匠已经会用合金了,铁牛并不是纯铁,而是加入了大量的锡金属,这种金属可以提高锡铁合金的可塑性和延展性。等锡铁合金凝固之后,再把泥模敲掉就可以了。

在铁牛的脚下,有六根铁柱,它们组成一个简单的支架,挡在铁牛前面。每当铁牛因为身上的绳索受力时,这个力道又会作用在支架上,使得铁牛更加稳固。

而在世界桥梁史上,桥梁的寿命不过75--100年,而蒲津渡的铁索桥,即使只算到元朝被毁的时候,也使用了将近500年。这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古代,简直是一种奇迹。它的坚固耐用毋庸置疑,它的艺术性也非常高,至今铁牛的花纹都很清晰,牛的形象栩栩如生。而且从冶金技术和对于力学的研究运用来看,黄河大铁牛,一起居于领先的位置。

有了沧州铁狮子的教训,考古学家们再也不敢想当然地保护文物了。经过严谨的讨论,决定选出山西省文物局提供的方案——“就地提升”。就在原先的位置上,把铁牛、铁人等一应文物全部往上拔高12.2米,然后把铁牛之前的地方留下的坑回填。

目前黄河大铁牛就暴露在毫无遮挡的日晒雨淋中。事实上,我们目前的技术,可以把大铁牛放到博物馆中,但对于铁质文物的保护,在全世界来说,都是一个未被攻克的难题,因此,专家们实在不敢冒险。考虑到,原本铁牛在大自然的环境中,一千多年仍然完好无损,如果贸然改变外部环境,说不定对于它们来说,反而是伤害,所以专家们不准备动它。也许对于它们来说,最好的保护,就是尽量减少干预。

而且,永济市的文联**还说,铁牛这种质地的文物,在经过人手触摸之后,人手上的油脂,反而能够对它起到保护作用。如今,大铁牛们在24小时不停歇的监控中,每天有30多名员工轮流照看。雨雪天,即使擦干水分,掉落的铁屑也会被工作人员及时清理走。

标签:
文章详情页广告

随便看看

这是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