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头部广告

鱼层混乱原因众多,程度有强有弱,针对性采取措施,不错失好鱼情

首页

野钓环境复杂,倘若追求更好的鱼情,需要对各种问题应对自如,正如本文所要探讨的乱层问题,同样如此。鱼的乱层在实际垂钓过程中,并不少见,有的乱层程度轻微,稍微采取些措施便可解决;有的乱层严重,需要调整饵料味型、状态,甚至垂钓技法,才能有所斩获。那么乱层到底是如何产生的?钓鱼人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,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。

鱼都有自己善于活跃的水层,大部分时间在各自的水层游动、觅食,比如鲫鱼、鲤鱼属于底层鱼,鲢鳙属于中上层鱼,在水深足够的湖泊、水库干扰深少。但随着水体环境的改变,或者钓鱼人的操作,都有导致鱼逃离适宜水层,上下游动的可能,即乱层现象。

水体环境的改变:导致鱼乱层的因素并不少,比如春节乍暖还寒,水温逐渐回升,特别是早春“倒春寒”时,水温波动,温差较小的情况下,活跃在水底的鲫鱼、鲤鱼都会有上浮的现象。再比如***雨天气,气压低、水体溶氧量低,活跃在中下水层的鱼,因缺少足够的空气呼吸,也会有上浮的情况。两者的乱层程度有高有低,另外钓鱼人的窝料、饵料也有加剧乱层的可能,进一步加深了复杂性。

窝料、饵料扰乱鱼层: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黑坑,与自然水域不同,黑坑鱼塘深度有限,上中下水层的温度差距微小,在天气温度的情况下,蓬松状态的饵料入水后,不断散落、雾化,在有限深度的空间下,雾化后的饵料分子四处散开,导致鱼群上下游动抢食。这种情况在正式开钓,抢鱼的时候经常发生,如果不及时调整,影响鱼的吃饵频率。

鱼层混乱,鱼上下浮动,在下层、中上层停留的时间并不相同,有的情形轻微,少量鱼出现乱层;有的情形剧烈,相当部分鱼出现乱层。钓鱼人长期实践中,摸索、总结出了应对不同乱层情形的垂钓方法,具体如下。

1、窝点鱼群轻微乱层

窝里周围水体,鱼群轻微乱层,意味着绝大部分的鱼依然在设定的水层,比如鲫鱼、鲤鱼所在的水底或鲢鳙所在的中上水层。因此,只要通过方法将不再设定水层的鱼,诱集到目标水层或者弱化鱼群在其他水层的因素,便可稳定鱼情。

如果设定鱼层在水底,而少量鱼群在中上水层,则说明影响鱼群上浮的主要因素是水温、溶氧量的概率低一些,鱼群更偏向在底层水域,所以钩饵入水就位的过程中,有部分饵料容散、雾化在中上水层,引起了鱼群上浮。因此增加饵料的黏性,减少雾化,钩饵下落着底的过程中,少有饵料的散落,失去食物来源,鱼群也不会**。

如果设定鱼层中上水层,鱼群多**在中上水域,少量在下水层,缺氧、水温波动,饵料多在上层等等都可造成这样的情形。所以此时可将下层水诱集到上层,直接钓浮即可。适当增加轻浮、雪花粉,提升饵料的雾化效果,钩饵入水后,快速雾化,直至中层水域,已完全溶于水中,下层水无饵料,不多长时间鱼群变化**到上层水中。

2、窝点鱼群严重乱层

鱼乱层严重多出现在鱼活性高、觅食积极春夏季节,如果具体到水域,则多出现在黑坑、专业养鱼常中,这些水体鱼群密度大,鱼**穿行各个水层觅食,不过像黑坑这种水域,鱼被反复钩刺,鱼吃饵谨慎,需要特殊垂钓技法,所以既要兼顾各个水层,又要刺激鱼的摄食积极性,降低鱼的警惕性,钓鱼人摸索出了行程钓法、飞铅钓法专门应对这样的鱼情。

不论是行程钓法,还是飞铅钓法,两者在本质上一致,都是延长饵料着底就位的时间,尽可能大幅度的穿越各个水层,同时饵料下落过程中,不断散落、雾化,整个过程极具动态效果,而鱼本身对**下落的食物有天然的捕食**,两种钓法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。

以飞铅钓法为例,与普通线组相比,飞铅线组的铅坠并非紧靠8字环,上拉铅坠至距离8字环10-15公分的位置,或者极端情况下,紧靠浮漂的小脚,这样最大限度地延长了子线长度。扬竿尽量打满竿,钩饵置于浮漂的正前方,钩饵着水后,顺势向后收竿至单手可提竿的位置。铅坠质量大,落水速度快,带动钩饵下沉,以浮游为中心,做摆幅的钟摆运动,直至浮漂翻身、下落、铅坠就位。接着钩饵继续以铅坠为中心,做二次小摆幅运动。如上文所说整个过程极大延长了饵料就位时间,鱼发现饵料将其吞食,有了充足的时间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饵料尽量做到蓬松、雾化好,提高饵料的适口性,避免饵料过硬引起滑口鱼的警惕。再者是包裹的铅皮,保证正常下落的前提下,铅皮越轻越好。另外注意上下钩距,距离结合水深等因素确定,避免扬竿时缠绕。

标签:
文章详情页广告

随便看看

这是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