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头部广告

火车上明明有饭,为何有人就算挨饿也不吃?退休乘务员说出实情

首页

出差旅行,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曾有过的经历,这其中火车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,从最初的风扇绿皮车,到空调红蓝车,再到如今高速便捷的复兴号。

作为国人的我们见证了中国铁路运输的崛起,但与此同时,铁路也留给了我们一小盒不尽如人意的地方,比如下面要说到的火车盒饭。很多人吐槽火车餐车盒饭,不外乎以下几点:**太贵,味道太差,以及可选项太少。

记得十多年前上学坐火车时,上车前要做的重要一件事就是去买几碗泡面,因为一坐十几个小时的绿皮车,不饿肚子是不可能的,但动辄几十元的火车盒饭让还是学生的我很是肉痛,而且盒饭味道也不敢让人恭维,要么是米饭太硬,要么就是菜太少,总之很难让人给出一个好评。这导致五六块钱的泡面,成了大多数人最为经济划算的选择,连带着各地火车站的商店超市,泡面始终是最为畅销的商品之一。

火车盒饭**贵,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,但细心观察会发现,早在几十年前,火车盒饭的**是十几块,甚至几十块的“高价”,但到了新世纪,年年通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,火车盒饭的**其实相对来说变化不大,虽然仍旧让大多数老百姓望而却步,但也从侧面体现出火车盒饭变化的滞后性。

这一现象的形成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,时间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当时中国的铁路交通主要还都是绿皮车,虽然运力有限,但与当时航空和公路交通相比,已经算是最为安全便捷的出行方式了,所以如今当我们观看回忆录形式的影视剧时,会发现领导去基层视察,一般都是乘坐专列。

除了领导专列,即便是普通的绿皮车,乘坐者也很少有普通百姓,绝大部分都是当时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官员。例如在以共和国火车发展史改编的电视剧《奔腾年代》中,作为留学知识分子且是高级工程师的常汉卿,是拿着组织介绍信才有资格购买***的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火车盒饭的水平是很不错的,其中主厨的不少都是小有名气的大师傅,这一时期也是火车盒饭的巅峰时期。

除了味道不错,当时在火车上买盒饭还不需要用粮票,这对于计划体制经济下的人们来说,简直是福音,因为当时每个人的粮票都是定量配给的,如果没有粮票,就算有钱也买不到吃的。不过,在当时社会生活中,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都是少数。

****后,中国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**,伴随着经济发展,人口流动也越发频繁,逐渐富裕起来的任人们,开始越来越多的选择火车出行。但暴增的乘客数量让火车部门颇有些应接不暇,为了保证运力,不影响人们出行,只得将大部分人力物力用在提高运力上面(要知道铁路修建可是成本极高的),与此相对应的客运服务体系,比如餐车,比如火车盒饭,开始逐渐滞后于铁路发展。

好的厨师早就下海创业了,原先还算可口的饭菜质量自然无法保证,但之前按照高标准制定的收费标准却没降下来,这其实是火车盒饭被吐槽**太贵,味道太差的主要原因,没办法,中国过去几十年发展太快了。毕竟铁路部分本身第一要务是保证并发展运力,而不是搞好餐饮服务业。

这也顺带解释了为何火车盒饭选择少,因为铁路部门本身也没那么大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这上面,有网友提出薄利多销,降低**,这个看似有道理的建议,却忽略了铁路运输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客观事实,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会连带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,如果薄利,带动了多销,那相应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,成本可能又被提高了。

不过这些问题,在最近几年已经得到比较好的改善。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以及中国铁路运输建设进入新的阶段,铁路系统的网上订餐已经被初步实现,乘客在乘坐高铁时,可以动动手指,选择心仪的盒饭套餐了,餐厅接到订单,会有专门的铁路外送人员取餐并送到站台,在列车停靠时转交给乘务员,最终送到乘客面前。

标签:
文章详情页广告

随便看看

这是广告